在国际上
中国教育主动对接沿线国家需求,着重推进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快推进语言互通,为民心相通架设桥梁。仅2016年国家就公派了42个非通用语种的1036人出国学习培训,填补了9个国内空白语种;支持北外等高校开齐外语专业,实现外语专业设置全覆盖;同时,接受了17万人来华学习汉语,在沿线国家共有46万人通过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学习汉语。二是大力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为民心相通培育使者。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承诺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奖学金新生名额;截至2016年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留学生就达20多万;国家支持中国学生到沿线国家留学,2012年以来,我国共有35万多人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仅2016年,就有7.5万人,比2012年增长了38.6%。三是全面拓展与深化教育人文交流,为民心相通系牢纽带。发挥了包括中俄、中印尼在内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引领作用,共商共建共享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教育部长圆桌会议、大学校长论坛等重要平台,打造了一批教育人文交流品牌活动,例如“中国-东盟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升级版”项目等。
在国内
创造性采用省部签约共建方式,引领与推动14个签约省份在三方面着力,即在发挥区位优势深耕周边国家人文交流,发挥资源优势专耕特色人文交流,依托品牌交流平台细耕专业领域人文交流等三方面,打出各自的 “优势牌”,唱出各自的“特色戏”,成为了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生力军。即将到来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进一步扩大和展示教育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丰硕成果,敬请大家期待。
■ 高校在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记者:有两个问题,首先想问一下您在教育领域为了继续推动“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有没有整体的工作部署?第二个问题,不知道我们国内高校在推动民心相通有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推进民心相通,教育的整体部署首先我想简要介绍一下教育领域进一步推进民心相通工作方面一个整体的部署,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高端引领。我们将借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的大势,全面扩大和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在即将召开的峰会上,我们将和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交换新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和学历互认的学历,我们还将发布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有关情况,大力为沿线国家培养优秀急需的人才, 同时也呼吁各国共同推进留学工作的发展。二是重点突破。对外加大政府间签署更多的教育合作和学历互认协议的力度,为沿 线各国共同开展教育行动,畅通政策的瓶颈。在国内主要是重点抓好抓实省部共建平台,能够实现工作突破,争取更多早期的收获。三是全面推进。将指导各省市、各教育部直属的高校制定自己“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结合各自的优势和实际情况,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倡议的三个主要方面合作和13项具体举措全面落实到位。
与此同时,我们还面向各地适时的组织“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经验交流培训,总结教育经验,全面提升各地通过教育推进民心相通的能力和水平,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好务。
推进民心相通,高校做了大量工作
下面我简要的回答一下你第二个问题。国内的高校在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很多典型的案例,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亲眼看到、亲身经历的一个大学的做法,我曾经在南非工作过,刚从南非回来,在南非期间我亲身经历了浙江师范大学在推动中非人文交流、促进中非民心相通方面的一些做法,我觉得这些做法非常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推广性。浙师大在推动中非民心相通实践中,定位非常清晰,工作很扎实,可以说是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亮点纷呈。
概括起来有六个特点:
一是定位清晰。学校确定了面向非洲的国际化办学定位很有特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度保障,全校统筹,各部门协同推进中非的交流合作。二是交流广泛深入。浙师大这十年来每年都派师生到非洲去实地考察, 他们的足迹基本上遍及了大半个非洲,据我了解迄今已与20多个国家50多所学校签署了合作协议。三是广育人才。我了解他们现在办培训班已经有90多期,培训了50 多个非洲国家的2000多名政府高官、教育界的管理人员、校长和智库的精英。四是加强研究。浙师大专门成立了非洲研究所,长期开展国别和区域的研究,产出了大量的极具价值的成果,发布了中国南非人文交流年度报告,入选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全球智库报告2016》最佳区域研究中心。五是双向宣传。一方面他们邀请非洲国 家的记者来参观,记者回去之后举办了《一个非洲记者眼中的中国》的展览,他们还把《中国改革开放发展30年系列丛书》等翻译成当地语言,推向非洲。与此同时, 他们也向国内编译了关于非洲的系列丛书,来介绍非洲。学校有关的学者还积极参与 “讲述中非交往故事”的活动,获评“感动非洲的10个中国人”,成绩还是很突出的。六是建立基地。在浙江金华市的秋滨小学建立了“非洲文化活力园”,成为中国人走进非洲文化的体验园,专程来访华的20多个非洲国家的记者团,还有中小学教师研修班的成员,看了之后给予高度肯定。他们还建立了浙师大非洲博物馆,每年接待1万多人,众多的非洲政要、大使、学者看了之后深受感动,而且纷纷的捐赠藏品。当然,不同的学校都有“一带一路”教育交流的感人故事,例如“一个巴基斯坦家族,6个北理工人”的来华留学故事,已经在巴基斯坦传为佳话。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事例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
合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是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事业
联合早报记者:我们知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情况较为复杂,一些有文化或者是国情差异的国家可能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所谓“中国威胁论”,所以想请问,中国接下来如何解决民生层面的焦虑感?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沟通方式去解除部分民众这方面的戒心?
一是突出了“共商、共建、共享”。在合作重点部分提出中国将以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举措为建议框架,对应开展教育的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训,丝路合作机制建设等三方面的合作,呼吁沿线各国携手行动,对接沿线各国的意愿,发展战略以及需求。这些对接将会是一国一策,对接好了大家再共同的行动,互鉴先进的教育经验,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全面推动各自教育的发展。二是突出了合作共赢。文件强调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寻求教育发展最佳的契合点和教育发展最大的公约数,促进沿线各国在教育领域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河南省中专学校沟通发展,同时建议实施高度灵活、富有弹性的合作机制,优先启动各方认可度都很高,条件都比较成熟的项目,明确时间节点,争取短期内开花结果。可见可操作性、时效性是很强的。内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为区域教育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具体的项目实际中,中国通过增设“丝绸之路”政府奖学金等多方面的资源投入来表达诚意,所以我们是做实的,不是说虚的。实际上文件发布以来,我们已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不同形式的教育合作协议或者是谅解备忘录,沿线国家共同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已经有良好的开局,而且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最近,我陪同国家领导人访问了“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国家,深刻地感到这些国家从国家领导人、政府官员到各界的人士对合作的愿望都十分的迫切,积极性很高。他们对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都给予了高度的赞赏。
上一篇:
下一篇: